盘桓千年的灵魅图腾——中国蛇文化的源流与岭南寻踪


盘桓千年的灵魅图腾

——中国蛇文化的源流与岭南寻踪





前言



  在中国文化的基因序列里,蛇始终是最具张力的精神密码。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以交尾之姿演绎创世图景,这对人首蛇身的始祖神祇,补苍穹、鼎乾坤,演八卦、定人伦,我们从两千多年前流传至今的帛画中揣摩着祖先们对蛇类崇敬、敬畏、向往、追忆的复杂情结。这种图腾崇拜,在十二生肖体系中演化为"巳蛇"的智性象征,在《白蛇传》的缠绵叙事里化作人性与妖性的永恒辩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岭南大地,这条文化长蛇在湿热雨林中蜕变为更具烟火气的生命形态。

  与五岭以南的湿热瘴气相碰撞,在榕树盘根错节的根系间,在雨季涨落的珠江潮涌里,逐渐孕育出独具岭南特质的蛇文化谱系。当岁次乙巳,灵蛇衔尾而至,且让我们循四时轮转之迹,溯岭南传承千载的蛇形密码,感受符号之美,文化自信。








蛇文化的历史渊源



蛇文化在岭南的出现与发展演变有两个主要的历史渊源。



01

古越族蛇图腾崇拜

  

  岭南地区早期居民为古越族,其原始信仰中蛇被视作神圣图腾。此外,古越族“断发文身”习俗中,蛇纹不仅是图腾标志,更是族群边界的符号。同时,有考古发现广西左江岩画中的蛇形人像(战国至汉代),据学者推测为部落首领“通天”仪式的记录,蛇成为沟通人神的媒介。



02

汉越文化融合中的蛇神演变

  汉代后中原文化南传,岭南蛇崇拜与中原神话结合。中原王朝的”叙事传播以及唐宋以后的民间蛇神信仰发展。均推动了原始蛇崇拜向蛇神崇拜的演变。







古代蛇形文物


当抽象的文化符号在文物间苏醒成蛇形纹饰或是具体形象,岭南先民对蛇的集体记忆完成了从信仰图腾到器物美学的双重转译。


人操蛇铜托座

  此器物展示了一位越族大力士和五条蛇的缠斗场面,力士两眼圆瞪,而嘴里叼着一条两头蛇,穿着短袖上衣和露膝短裤,赤着双脚,双手抓蛇,双腿夹舌,四条蛇缠绕在他周围向左右延伸。这件器物的造型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再现了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



蟠龙鎏金铜托座

  此托座是汉代岭南地区汉、楚、越文化融合一体的典型实证。蟠龙形托座表现的是蛇缠蛙、龙踩蛇护蛙的场景。其中蛙、蛇是古越族的图腾,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


漆木屏风的蛇纹鎏金铜托座

  此器物由套筒和支托两部分组成。套筒由3个扁长方形连成“之”字形,用以套入屏风,支托由3条相互缠绕的蛇组成,造型圆转流畅,这件文物体现了南越人以蛇为图腾的文化特征。

- 右滑查看更多 -



  此次介绍虽至此结束,但蛇文化的探索之路却永无止境。






编辑:邓晓雅 张露娴

指导老师:梁建业

蛇年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