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编程和相关领域中, transform (转换)是一个常见概念。它通常指将一种数据形式或结构转换为另一种数据形式或结构的操作。例如,在数据处理中,可能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或者对数据进行某种数学变换、坐标变换等。在图形处理中, transform 用于改变图形的位置、大小、形状或方向等。在机器学习中,也会对数据进行各种 transform 操作,以更好地适应模型的输入要求或提升模型性能。
长久以来,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结合在语音识别中占据主导。HMM负责对语音信号的时序结构进行建模,DNN则专注于提取语音特征 。但这种组合存在诸多局限,比如HMM基于马尔可夫假设,只能考虑有限的上下文信息,在复杂环境或口音多变的情况下,识别准确率大幅下降。并且传统模型计算效率较低,训练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和高昂的计算资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谷歌大脑团队在2017年提出了 Transformer模型,它基于全新的注意力机制,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游戏规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Transformer架构横空出世,彻底革新了语音识别的局面。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在于自注意力机制(Self - Attention)。简单来说,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在处理每个位置的信息时,能够关注到输入序列中的其他所有位置,从而动态地计算出不同位置之间的关联程度。能够让模型在处理语音序列时,同时关注不同位置的信息,精准捕捉语音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比如在识别一段包含复杂语法和语义的语音时,Transformer模型可以瞬间“聚焦”到关键单词和语句片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而不会像传统模型那样顾此失彼。
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表现力,Transformer引入了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它并非简单地重复自注意力机制,而是有着精妙的设计逻辑。
在每个自注意力分支中,模型会依据查询向量,在键向量所构成的空间中去寻找与之匹配的信息,并从值向量中获取对应的有用内容。具体通过计算,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此得到注意力权重。这个权重反映了输入序列中各个位置对于当前位置的重要程度。例如,在处理一个句子时,当计算某个单词位置的注意力权重时,模型会考量句子中其他单词与该单词的语义相关性,语义关联紧密的单词对应的注意力权重就会更高。
每个头所学习到的表示子空间具有独特性。这是因为不同头所对应的线性变换矩阵是随机初始化且相互独立的,这使得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 “审视” 输入数据。
在各个头完成自注意力计算后,会得到多组不同的输出结果。接下来,这些子空间的结果会被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维度的向量。然后,这个拼接后的向量会再次经过一个线性变换层,对其进行整合和调整,最终得到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输出。
这种多头注意力机制使得Transformer能够捕捉到更复杂的语义关系。一方面,不同头从不同视角获取的信息相互补充,让模型对输入数据的理解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多头注意力机制增加了模型的参数数量,提升了模型的拟合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性能,在文本分类、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众多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
如今,Transformer模型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医疗领域,它助力医生快速准确转录病历语音记录;在智能驾驶中,实现驾驶员语音指令的实时识别,保障驾驶安全与便捷。展望未来,随着Transformer模型不断优化,有望进一步拓展到智能家居、教育等更多场景,实现更加自然流畅的人机交互,让语音识别技术真正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得力助手 。
Transformer模型为语音识别带来了质的飞跃,开启了智能语音交互的新篇章,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期待。
【END】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本期编辑:郑雨泓
栏目策划:李清旭
责任编辑:张家乐
审 核:曹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