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听觉功能逐渐衰退,这一自然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日常交流场景中,他们常常听不清对方的话语,只能不断重复询问,不仅影响沟通效率,还让交流气氛变得有些尴尬;生活中,门铃、报警声等关键提示音若没能及时传入耳中,可能面对安全风险;就医时也可能因听不清医嘱,承受不必要的误诊风险,生活的便利性与安全性都受到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听力问题还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一次次的沟通障碍中,他们愈发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自我疏离感愈发强烈,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随之而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以智能语音交互为典型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日益成为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关键“钥匙”,备受各界关注。智能语音服务有望打破老年人与外界沟通的壁垒,让他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享受服务,拥抱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然而,当前市面上的老年人智能语音服务产品功能尚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一方面,产品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功能局限在简单的语音播报、基础对话等方面,难以满足养老领域复杂多样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其在养老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智能设备操作复杂,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直接选择拒绝使用。此外,社会工作者在与老年人长期接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熟悉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但他们未能参与到智能语音服务的研发、推广,两者尚未形成合力。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旨在让智能语音服务更好地帮助老年群体。
一是提升语音识别技术适配性。鉴于老年群体听力系统的特殊性,增强语音识别技术的适配性至关重要。我们应更广泛地收集并深入分析老年人的语音数据,搭建起精准度更高、贴合老年人语音特点的模型。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训练海量老年人的语音样本,让语音识别技术在老年人群体的使用场景中实现更高的精准度。
二是满足方言差异需求。考虑到不同地区老年人存在方言差异,要着力满足各地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具备强大方言识别能力的智能语音服务产品,确保语音识别技术在各种方言环境下,都能精准解析老年人的语音指令,为老年人提供真正便捷、智能的语音服务。
三是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在智能语音服务产品设计上,应简化操作流程,采用直观易懂的图形化界面,搭配清晰的语音提示,引导老年人顺利完成各项操作,有效避免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困惑、焦虑和挫败情绪。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设立专门的智能技术支持热线,安排专业客服耐心解答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时提供上门服务。
四是研发适老终端产品。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更多适配老年人视力、听力等生理变化的智能语音服务终端产品,如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且支持语音唤醒的设备。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设计操作简便、功能丰富的智能音箱和平板电脑,不仅能播放戏曲、讲述故事、提醒服药,还能陪老年人聊天解闷,全方位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五是强化多方合作。加强社会工作者与智能语音服务开发者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养老领域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举措。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智能语音服务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过程,凭借丰富的一线经验,精准反馈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感受,为产品迭代优化提供依据。智能语音服务开发者则要重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与实践成果,将社会工作所秉持的人文关怀理念、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法融入产品设计,从源头提升产品的适老性。
(邵珊珊 于新欣)
(作者邵珊珊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于新欣系民政部机关服务中心干部)
2025年新春走基层
讲述 | 乐得自在 快意人生
